走班之后,学校如何排课?


在新高考改革中被广泛实施的选课走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编班、统一开设课程的教学秩序,建立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新秩序。如何科学高效地编排学校课程课务,是建立良好的教学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是将选课走班教学落到实处的“最后一公里”。在此,笔者对学校排课的相关问题作些梳理,并提出一些思考。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 施建昌

一、直面问题:三个不得不面对的矛盾

1.学生选课需求与学校构建统一的教学秩序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同步开课问题,是学校排课工作需要攻克的难关。一方面是课程设置权在学校,学校要把整体的三年课程安排落实到每一周每一天。为了与新高考对接,学校课程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安排,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但由于课务紧张,学校更倾向于通过相对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实现同步开课、开足课时,以构建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是课程选择权在学生,理论上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张个性化的课程表,如对于同一科目,有的学生选择“学考”,有的学生选择“选考”,二者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所需的课时也不一样;同时,因有多次考试机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时间,课程的学习时段需要随之调整……学生多种多样的课程和课时需求会对学校排课产生重大影响,学校需要考虑什么时候给哪些学生排多少课。这与学校的既定课程设置产生了冲突,与学校构建统一的教学秩序发生了矛盾,并且,这些冲突和矛盾贯穿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成为编排课务的首要问题。

2.学校教学资源与分类分层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实施走班教学之前,学校大都采取行政班教学,对于排课最主要考虑师资,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分层均能简单而顺利地实现。实行选课走班之后,分类选课、分层教学日渐深化,对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师资、器材等教学资源提出了非常复杂的要求。在教学时间方面,学生课程学习时间与自主学习时间需要平衡,教师教学时间与教研时间需要平衡,教学时间与学校集体活动(如校运会、文化节、艺术节、校庆等)时间需要平衡,学生走班到教室的时间与课间时间需要平衡。在教学场地方面,教室数量捉襟见肘,但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却未被充分利用。在师资方面,有些学科教师人手不够,有些学科教师则富余;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段课程任务轻重不一,时而过忙、压力过大,时而清闲、无事可做。如此,学校教学资源与分类分层教学要求的矛盾,成为学校编排课务需要正视的又一个问题。

3.工作量大与排课技术落后的矛盾。

实施选课走班之前的排课,考虑因素单一,变化很少,因此,排课简易,调整方便。而基于选课走班的学校排课,一方面是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是阶段性变化较为频繁,特别是在有教师外出教研或请假的情况下,课务调整很难有回旋余地,这就给排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当前,不少学校的排课仍以经验为依据,以手工为手段。这就导致了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一是排课费时、速度慢,特别是在有教师请假需要应急的情况下,很难找到替代方案;二是排课质量比较低,很难全面考虑到课程间的衔接、师生的需求,离行政班教室比较远的功能室等许多教学资源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因此,落后的排课方式成为学校排课工作的一块短板。


二、破解之道:三条建议

1.突破旧有观念,打开选课走班排课的新局面。

目前,不少学校受制于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往往将教学资源(包括师资、教学时间)向考试学科聚集,尽可能缩小学生选课的范围、减少学生的走班人数和次数,尽量以固定班级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追求统一的教学进度。这实际上使学生的选课被选科绑架,将选课走班问题转换成学校如何分班、将最少的走班学生纳入固定教学秩序的问题。按固定教学秩序来办学,的确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但实际上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多元发展。

因此,学校应当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不过分追求统一的教学管理,而应以学生为本,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动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积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层次化,使学生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力和空间。学生的选择多了,看似使排课的头绪更乱了,但实际上为学校排课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要逐步减少对统一进度的追求,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更加灵活的时间来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如可尝试将部分课程或活动安排在晚上等。

2.盘活学校资源,增加选课走班排课的回旋余地。

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等),将它们纳入排课资源系统内,缓解教学场所紧张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在文科教学中强调拓展阅读与教学,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源;在理科教学中强调实验教学,利用好学校的实验室等。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充分挖掘教师资源,极力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学科的富余教师,学校可以鼓励他们转岗到师资紧缺的邻近学科,或者让他们多承担一些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等;对于师资紧缺的学科,学校可以通过招聘新教师、兼职教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学校可以与片区内的兄弟学校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共享共用一些教师资源。盘活各种资源,将为选课走班排课拓宽灵活安排的空间。

3.加强信息收集与分析,开发选课走班排课系统。

很显然,落后的手工排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选课走班排课的需求了。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面向中学选课走班需要而开发的排课系统、软件。这些系统和软件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学校的排课需求。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学校也可以依靠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源,开发出能满足本校需求、具有本校特色的排课系统。无论是利用购买的排课系统进行排课,还是使用本校开发的排课软件进行排课,学校都要重视和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只有这样,排出来的课表才可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极大地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才能高效地运行。

排课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要注意分类收集、分块分析、综合处理。分类收集,就是从学生层面、硬件层面、教师层面分别进行信息收集,有的只需简单记录,有的则需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采集。学生层面的信息收集,至少应包括:学生选课、选科情况,学生性别比例,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学生作息规律,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特殊需求等;硬件层面的信息收集,至少应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不同教学场所之间的走班路径和所需时间等;教师层面的信息收集,至少应包括:教师教学习惯和特点、教师在某个时段的工作量(教学工作和职务工作)、教师教研活动安排、个人身心状态及生活情况、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的个性需求(如妊娠、接送小孩)等。充分的信息收集将为排课提供大数据和实际依据。分块分析,就是将课表分成相对固定的部分(如一些公共课程和活动、需要连排的课程等)和非固定的部分(通常是走班课程)分别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按要素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先解决课表的“通”,再解决课表的“顺”,基本解决“周内分散、天内集中、课节均匀分布”的问题,若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则最佳;有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就要与相关处室和教师进行沟通,等学校有条件时再逐步改善,最终排出来的课表应兼顾人性化和高效化,这样运行起来才会奏出和谐的音符。

走班之后,如何排课,是每一所学校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棘手问题,学校应该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实现科学、高效、人性化地排课,为学生的选课走班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