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现状如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走班制”教学的到来,对未来高中教学模式将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走班制”的试点城市情况如何了?距离预期还有多远呢?

曾有教育专家认为:未来的高中教学模式将会出现非常重大的改变。有条件有能力的高中将有可能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能力层次,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老师只需在课室中等待学生的到来。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深圳其实已经有一所学校尝试过类似的“走课制”,即在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实行学生跨年级跨班级自主选修;而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名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也开始尝试推行了“走班制”。

通过了解,不管是小学的“包班制”还是中学的“走班制”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一直备受推崇。然而国外的亮点在国内实用吗,国内的“走班制”该如何走?

高考改革制度

1. 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

南京美国留学顾问吴诗影,曾于16岁时赴美留学,在康州西哈特福德的一家私立走读学校就读高中。她回忆道:“在入学的第一天,我还在努力的适应美国的高中生活,并不像国内那种老师去各个班级上课。在这里,每个教师都有一个Home Teacher,学生在课间5分钟之余,要换到下一节课的课室,我称之为“跑班制”。”其实,美国高中的“跑班制”和我们说的“走班制”是类似的,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这跟美国大学招生选拔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大学招生选拔方式主要包含了成绩测试、能力测试和大学先修课等三种,相对应的考试内容和课程安排有所不同,学生可以按个人喜好和意愿自主选择,这便促使了美国高中“跑班制”。除此之外,美国高中实行学分制、大学实行一年多考制等评价方式,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教育体制。

“打破原有传统教学、统一开设必修课的就秩序,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师生双向选择的教学新秩序,这项本质性的变革必然会引发学校管理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或许正基于此,中国教育体制上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因此水土不服,“南橘北枳”成为了“走班制”难以推行的一大难点。

2018年前,国内有少数学校试点“走班制”教学,虽然与“跑班制”教学叫法不同,但做法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在153月,北京地三十五中学开始实施分层“走班制”。校长认为,要保证“走班制”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上都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该校以“学部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五大制度为核心,在学校管理层面作出制度上的突破;同时,还强化了多元化的课程建设,目前有170多门实验课程和部分人文课程,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不过基于我国各地区的教学发展水平的差异状况,想从整个体制上一下子转变过来,肯定是有困难的。更重要的是:我国试点“走班制”教学的学校,参与“走班制”的学科大多是不参加升学考试、没有升学压力的校本课程;而新闻中提出“走班制”的学科却属于高考科目、有着巨大升学压力的必修课程。“走班制”想要在中国推行开来,必须在教学评价、高考选拔制度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以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

“走班制”教学

2. 在实施过程中变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也可以选择相同的课程。选择相同课程时,如果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必然就无法离开分层设计的教学。分层“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变味,有人表示担忧。

有一位教育专家表示:“选课走班弄不好,很可能会变成曾经重点班、快慢班的翻版。两则区别有二,首先要看是学校按照成绩把学生划分,还是有学生自主选择。选课走班,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学校最多给学生提供选课参考和指导建议。其次看同一课程不同班级,是否只有难度不用,而无特色差异。过去的重点班强调难度和进度,而选课走班强调特色教学,比如某门必修课设置多个主题不同的版,有学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兴趣选修。”为打消教师和家长的顾虑,某省教育厅表示:甲同学语文水平很好,进了A班,但是英语相对较弱,自己选择了去C班,而乙同学的情况正好相反,是语文C班,英语A班。能说谁进了重点班吗?“分教学班的目的,不是给每个班级分高低,也不是鼓励学生偏科;而是依据学生学科层次水平来分配,给学生最适合的教学。”不过,人们的担心不止于此。“统一学校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是不同的,是否会导致学生涌现名师?如果强行分级编班的话,那差生岂不是遭受到了不公布的教育?”

对此,新城初中,用事实给出了答案,对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新城初中进行了“走班制”分层教学。2013年中考,新城初中首届分层教学的毕业班出了南京市中考第一名;2015年中考,毕业班学生数学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16.5分,英语平均分高出了17.6分。对此学校表示;刚刚开始实施分层时,许多家长总是认为A层是最好的,而B层是最差的,甚至为了“面子”托熟人找老师相反设法把小孩分到A层。可是在“走班”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逐渐的感受到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一位初三老师表示:“我们要把一些进步明显的B层次孩子调整到A层次,很多竟然不同意。他们觉得已经适应并喜欢B层的教学方式。”

高考政策

3. 对师资力量和教师都是考验

 在美国中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教学班进行。每学期考试,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进度,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校在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出教学班。这种情况与大学的课程安排十分类似。美国的教学班通常都不大,每个班人数基本控制在20人左右。休斯敦黑斯廷高中毕业的哈瑞斯说:“因为同一上课的同学不多,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上课回答问的机会会很多。”然而,国内的中学班额定是其两倍以上,多数省份中学班级人数在45~60人之间,与“走班制”密切相关的中小班化教育却发展缓慢。

在大班额条件下实施“走班制”,对我国中学的师资和教师都是考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郑友训撰文说:“走班制需要条件比较高,学校牵扯的精力比较多,学校有足够的教师和师资;另外,要有序的安排课程和学生,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科学的选用。”

4. 学生声音不可忽视

“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在固定班级上课的,有人就担心:“有的学生会逃课”,也有人担心:“不断的换班,浪费的是学生的时间,教师也很难认住所有的学生”,也有人说到:“走班教学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的辅导。”一位教师甚至认为:“教”与“育”不可分开,但走班的方式吧老师和学生当成了加工器,学生和教师就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了“育”的关系。这些都是细枝未节的表面问题,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国人。其实,这都可以由相关的配套制度来完善保障。

“走班制”教育出了要关注教师家长的思想理念、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评价与升学体制方面的对待之外,我们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教学声音。有评论表示: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与学生过去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差异,是否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以及他们能否适应这种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查研究;而且,在这么多的学习科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会不会有的学生只是“三分钟的热度”,要让学生真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是否要对学生提供可观理性的引导?而这些都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解答。“走班制”教育要赢得学生的支持,其实并不难,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才能做到不忽视学生声音。

在我国,“走班制”尚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之前只有少数学校在部分选修课程尝试。不过,从2015年以来高考改革的推动下,现行的应试教育和高考一考定终身制度正在发生着变化,当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计划等相关配套政策逐渐完善起来时,“走班制”教学这一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

文章转载于:http://www.zouban.cn/index.php?m=article&f=view&id=27